科技鑒定解密:元明青花“鐵銹斑駁”的秘密
一、胎泥原因
清 纏枝花卉紋尊
在燒造出元青花之前,景德鎮主要以燒造小件影青釉瓷器為主,多為實用器。而隨著青花瓷器的燒造成功,大件器物數量開始增多。出現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燒造影青釉瓷器的胎泥在硬度上無法支撐燒造青花瓷所需的硬度,于是開發并使用了新的泥料配方,稱為“二元配方”。兩種瓷土的結合,再加上胎體厚度增加,便可燒造出相對大的器物。
“至正型”龍紋瓶局部
青料是含鈷、鐵、錳、銅等礦物元素的集合體,在磨制煅燒調和后,直接繪畫在瓷胎之上,罩上透明釉后進行燒制,才會呈現出我們能夠看到的藍色。在青花瓷胎入窯燒制時,在高溫的烘烤下,瓷胎將會排除多余的水分重新結合,而釉面將處于一種熔融的狀態流動開來,此時繪畫在瓷胎表面的青料會沿著胎體間的細小空隙往胎骨內滲透,等到出窯后,尤其是大件青花器物,就會看到有深入胎骨的無規則的大小不同的斑點或斑塊,用手撫摸有坑洼之感,這就是所謂“咬胎”的現象。
元 青花花卉紋大罐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而清代青花器物,即使是康、雍、乾時期仿明代永宣時期的器物,也不會出現“咬胎”的現象。這是因為煉泥技術的提高,使得繪畫時鈷料內的元素不易滲入胎體,反而會有未能磨細的礦物渣點進入釉內形成斑點,從“咬胎”成為“咬釉”,景德鎮的繪畫藝人們稱這種現象為“料刺”。
二、鈷料加工與繪畫技術原因
元代及明永宣時期的青花器物,在紋飾中會出現黑褐色且凹凸不平的斑點,為業內公認“蘇料”的特點。但對比觀察此種特點會發現,它多出現在大件器物的主要紋飾圖案中,如纏枝花卉的花朵、魚龍紋飾的鱗片等,而在輔助紋飾中卻極少出現。形成這一特點,其根本原因是繪畫的技法問題。
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卉杯 故宮博物館藏
繪制輔助性紋飾時,畫師走筆速度快,一氣呵成,不會反復用筆,相比主體紋飾,同一范圍內青料使用更少,涂抹更薄,因此并不會產生“蘇料”斑點的現象。而在繪制大件器物的主體紋樣時,為突出主題圖案,畫師下筆的力度加大,走筆速度放慢,因此形成的線條加寬,并且還會用筆反復勾勒線條;若為了突出花朵、龍鱗等紋飾時,還會用一種特殊的技法,當地稱為“塌水”,此種技法是用繪畫的鈷料在某一部位多次進行涂抹,以突出相應位置的立體感。也是因此,造成了此處鈷料的厚度超過輔助紋飾幾倍的現象。
明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執壺
再加之當時鈷料的加工研磨不夠精細,就會在反復涂抹后的表面出現很多細小的青料顆粒。在之后的燒造中,由于主體紋飾和輔助紋飾的燒造時間和溫度是一致的,輔助紋飾及用料較薄的小件器物,鈷料就會被充分的氧化還原而發出鈷料的本色,而通過塌水方法繪制的主要紋飾,鈷料常得不到充分的還原且有青料顆粒存在,從而無法充分發色,又加之胎泥松軟間隙大,鈷料會順著縫隙進入胎體,這樣就出現了凹凸不平、深入胎骨黑褐色的斑點,形成所謂明永宣時期“蘇料”的特點,這也是“咬胎”現象形成的原因。
元 青花纏枝牡丹瑞獸紋雙耳罐 伊朗國家博物館藏
通過以上的分析,出現永宣時期特殊現象的原因,完全是胎泥粗松、鈷料研磨不細、繪畫技法的特點、窯溫偏低四種因素疊加而成的,是青花瓷器在景德鎮初創時期的必然結果,與鈷料的來源沒有任何關系。
明永樂 青花葡萄紋花口大盤 天津博物館藏
小件器物及部分大件器物在繪畫技法上使用得當、燒造瓷器時的窯溫適當、在高溫下鈷料能夠充分還原,就不會存在雜色斑點,釉面表現也會相對較好,釉面光潤,鬃眼不易被發現。而在燒造青花瓷器的初期,生產技術還不成熟,大多數釉色青灰,青花發色偏黑且有斑點,是因多種原因造成的,這與鈷料的加工精細程度有關,而與鈷料產地無關。
合肥中普藝術品檢測中心2015年在中國科技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創立,專注于古董藝術品光譜檢測斷代,實驗室掌握了先進的古董科技經驗和技術。中心匯集了幾乎國內所有窯口的全部數據,采用先進的熒光光譜儀,高清晰數碼觀測顯微鏡,對疑似文物進行無損檢測。除了硬件設施外,檢測還新引進了目前英國高校和其他專門研究機構等較完整的古陶瓷數據庫、青銅器數據庫等系統,在提供傳統專家目鑒的同時,亦推行了科學檢測的方式。
- 上一篇:淺談青銅器鑒定的幾種方法
- 下一篇:青花瓷器里的神秘配方
最新新聞
- 科技鑒定解密:元明青花“鐵銹斑駁”的秘密2020-09-17
- 明早期景德鎮御器廠彩瓷的研討--中普鑒定檢2020-09-17
- 清代琺瑯彩瓷器的主要鑒別要點2020-09-17
- 放大鏡下瓷器觀察的真偽特征2020-09-17
- 陶瓷手工拉坯和機械壓制工藝的區別2020-09-17
- 瓷器表面磨損痕跡與高古瓷器鑒定2020-09-17
- 古陶瓷3種老化痕跡特征的鑒定2020-09-09
- 明清黃釉瓷器淺說2020-09-09
- 郎窯紅與祭紅的特征和鑒別2020-09-09
- 清代窯變紅釉瓷器的特征和鑒別2020-09-09